閒遊札記 138 – 北京五壇八廟(一) 天壇地壇(石詠琦)

地壇公園內的養生文化園

養生文化園主題為五行與養生


閒遊札記 138 – 北京五壇八廟(一) 天壇地壇
石詠琦

根據老北京的說法,遊覽北京要從「東單西四鼓樓前,五壇八廟頤和園」開始,可惜多數人來去匆匆,只當看過天安門、上了八達嶺就算征服首都,這也太遺憾。若想深度看看這皇城腳下,沒有十天半個月的,恐怕連個邊兒都沾不上。

所謂「五壇」,就是指天壇、地壇、日壇、月壇和先農壇(也有一說是社稷壇)。既然是「壇」那當然是祭祀的地方。古代對於大自然的祭祀,可以反映出上古人們對於天地的理解和尊崇;各種祭祀的禮節形式,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可算是繁文縟節。不過,研究這些禮儀制度,讓人肅然起敬。

「天壇」在北京南邊、「地壇」在北京北邊;「日壇」在東,「月壇」在西。多數外來的參觀者都會去「天壇」,這裡不僅是規模最大,並且可以「穿鑿附會」的景點也多,觀光導遊們當然樂於介紹這個讓人流連忘返並且嘆為觀止的地方。「天壇」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,自從地鐵開通之後,搭乘五號線在「天壇東門」站下車就可以看見,交通非常方便。

無論「天壇」或「地壇」,售票買票都有點複雜。原因是裡面有「通票」或是普通票。不明白就裡的人們往往買了一張票之後,走到一半就被攔下,要買另一種票才能進入。這實在是多此一舉,也算擾民;並且還要多出一些人來守著第二重關口;除了多收點錢,看不出還有甚麼意義。既然是國家資產需要保護,或者是全部封閉,或者是全部開放,搞的雙重標準,豈不是成了遊樂園設施管理模式?

「天壇」最早叫做「天地壇」,建於明永樂18年(1420年)。多數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「天壇」的祈年殿和迴音壁。到了明嘉靖9年(1530年),決定天地要分開祭祀,所以「天壇」主體是「圜丘祭天」;「地壇」主體是「方澤祭地」,也就是「天圓地方」。無論「天壇」或「地壇」都有內壇和外壇兩個部份,還有神道,主要建築物都集中在內壇。

「天壇」的「圜丘壇」是冬至舉行祭天大典的地方。「圜丘」意為天,共有三層,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,外鋪石塊九圈、內圈九塊,以九的倍數向外延伸,象徵「天數」-九重天是也。許多遊客喜歡站在中心照相,據說可以吸收天地正氣。特別神奇的還有皇穹宇院落前的「三音石」: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拍掌可以聽到一聲回音;第二塊有兩聲回音;第三塊有三聲回音。這跟近代的大教堂或是歌劇院的迴音原理很接近。這個圓形的牆壁四周,也有迴音效果,故稱「回音壁」。

「祈年殿」四周每天都圍滿了一探究竟的觀光客。好在裡面不能進去,否則一定會被踐踏的無以附加。祈年殿裡面看的是二十八根楠木巨柱支撐的圓頂,據說中間四根「龍井柱」象徵的是一年四季;「金柱」十二根象徵十二個月;外層十二根「檐柱」象徵一天的十二個時辰;此外,中間以及外層的二十四根柱子,也代表了二十四個節氣。

除了「祈年殿」以外,四周還有「皇乾殿」是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與配位神版的大殿,並且與神廚、神庫、宰生亭相連;「齋宮」是祭天大典前黃帝齋戒的地方;「神樂署」是演練祭祀禮樂的場所;「丹陛橋」上有三條石道,中為神道、東為御道、左為王道;園內還有超過兩百年的古柏兩千五百株,都是值得仔細了解與欣賞的所在。

「地壇」又稱「方澤壇」位於地鐵二號線與五號線著名景點「雍和宮」北側。「雍和宮」經常人山人海,跨個橋下的另一邊「地壇」遊人不多,以四周居民鍛鍊散步為主要人群。這裡一度被稱為「京兆公園」,設有「通俗圖書館」後來晉升為國家級園林。「地壇」與「天壇」相反的是以「方形」為主體設置,天壇數字為九,這裡為八:中心點為36塊方石,四周圍繞有上台八圈石塊,內36塊外92塊,每圈遞增8塊。下臺也是8圈石塊,內200外156塊,每圈遞增8塊。總計上層為548塊,下層1024塊,均為雙數。

「地壇」除了祭壇之外,還有皇祇室、齋宮、神庫、神廟、宰牲亭和鐘樓等,與「天壇」相仿,只是沒那麼氣魄。「皇祇室」需要另外付費才能進去,裡面黑漆漆的,伸手不見五指,有很多歷代皇帝的神位,一些展示品、編鐘和大鼓、還有一些殘留的屋簷瓦璧等等,遊客進來也無人嚮導,很冷清。倒是隨後的「地壇中醫藥養生文化園」裡面奇花異草,清幽有古趣,值得逛逛。

這個文化園是以人體的金木水火土來設計的,比方說:「肺金區」在西,以白色為主(金),適合肺部的吐納養生。路邊不時有許多說明看板,教導老百姓如何養生,如何吃才健康。不少老人在樹間擺棋聊天,一樂也。花枝繁茂、綠草如茵,鳥啼聲不斷。「悅和苑」裡面則以中醫養生為主題,幽廊深處可以看見歷代著名中醫如李時珍的塑像、生平;「處天地之和、從八風之理」牆面介紹各種如藥枕療法、起居養生法(春夏秋冬四時起臥的方法)、八段錦、養脾食譜、如何練元精,處處都顯示這是個適合老年人留連忘返的好地方。

發表留言